湖塘桥第三实验小学课题研究理论学习摘记1
资 料 来 源 | 题目 | 不可省略的教学意蕴——例谈小学数学教材中“……” 的文本解读与教学实践 | 作者 | 曹志国
|
书名 | 中小学数学 | 版别 | 月刊 | |
报刊名 | 中小学数学 | 期次 | 2021.6 | |
文 章 要 点 摘 录 |
国家标准(GB/T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中指出:省略号是标号的一种,标示语段中某些内容的省略及意义的断等。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对省略号的具体含义通常会进行仔细地分析,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数学教学中,教材中的省略号常常会被我们忽视。经笔者统计,现行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省略号在一年级上册就已出现,遍布于小学十二册教材之中,除去有余除法中固定格式的使用之外,出现共达220余次。使用如此频繁的省略号,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价值和编写的深层意蕴,需要我们正确解读与准确把握。 一、外显教学盲点 二、彰显推理方法 三、呈现数学思想 四、展现思维过程 五、构建知识体系
| |||
学 习 体 会 |
教材中的省略号有时还表征学生的可能疑问,如三年级上册第29页“金含量的意思是……”;有时表征书写方法的简略,如五年级上册第53页“0.9—9”;有时表征规律的延续,如四年级上册第31页“红,紫,绿,紫,红,紫,绿,紫……”;有时表征数的个数无限,如三年级下册第88页“表示物体个数的1,2,3,…是自然数”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走进文本深入解读,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领会省略号的价值意义,彰显省略号背后的教学意蕴,提升教学实效。
| |||
研 究 人 员 | 姓名 | 韩雯婷 | 学习时间 | 2022.9.10 |
课题名称 | 《基于核心素养培植提升教师数学文本解读能力的实践研究》 |
湖塘桥第三实验小学课题研究理论学习摘记2
资 料 来 源 | 题目 | 把握概念本质属性促进核心素养发展——面积的认识”磨课历程与思考 | 作者 | 冉红梅 张红燕 蔡霞
|
书名 | 小学数学教育 | 版别 | 月刊 | |
报刊名 | 小学数学教育 | 期次 | 2021年第11期 | |
文 章 要 点 摘 录 | 面就是有长度、有宽度而没有厚度的一种行迹,这种行迹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既指客观物体外表的表面,也指封闭的平面图形。而面的大小则是指一个面包含面积单位的多少,是测量的结果,用数学语言表述就是一个数量。建立面积的概念,是后续学习面积单位、面积测量、体积及解决相关问题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学生从线到面、从一维到二维空间认知发展的一次飞跃,有利于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的发展。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对面及面的大小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仅是浅层的感性认知,没能理解面积的本质属性。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经验从数学的角度深刻理解面积的概念呢? 磨课团队进行了多次教学尝试和反复研磨,在“面积的认识”的首次执教中,我们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了多种活动,力求让学生经历面积的概念建构过程,完善对面和面积的认识,形成丰富的表象,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但实践后发现学生对“面为什么有大小”这一本质属性的理解依然停留在感性层面等一些问题,不能从理性的角度构建面与面积的概念。经过磨课团队的反复研磨,决定用多媒体技术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直观感知面的边线长度的变化引起面的大小变化,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再借以想象活动将具体的现象抽象为数学表达,从而加深对“面为什么有大小”的理解。 | |||
学 习 体 会 | 过去,我们总把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面积概念定位为本节课甚至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为面积概念的抽象程度更高,确定面积大小的方法也不够简便易行。课程标准新增了数学核心素养“量感”,在2022版新课标背景下重新审视“面积的认识”这节课,基于发展学生量感的理念,再次解读教材,我对“面积的认识”这节课有了新的体会:理解“面积”的概念固然是重点,但教师更因该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度量活动,用数学的方法量化面的大小,促进有关面积大小的量感形成。 | |||
研 究 人 员 | 姓名 | 韩雯婷 | 学习时间 | 2022.10.25 |
课题名称 | 《基于核心素养培植提升教师数学文本解读能力的实践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