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11/11

16:34

点击:

来源: 原创

录入: 刘思怡

扫描关注
湖塘三实小
微信公众号
课题研究课《父爱之舟》教案
发布时间:2022-11-11   点击:   录入者:刘思怡

湖塘桥第三实验小学课题研究课教案

课题名称

统编版教材背景下

“融语文”课堂范式建构研究

所属级别

市级备案

执教

刘思怡

学科

语文

班级

2

时间

11.10

教学内容

《父爱之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茧、栈”等 14 个生字,会写“屑”等 13 个生字,联系语境、视频图片资料、生活经验等理解词语的意思。

2. 运用第二单元“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快速浏览,建构画面,梳理出课文描写的场景。

3. 聚焦最难忘的场景,联系生活,感受父亲对作者深沉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理解,并能从中总结出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梳理课文描写的场景,感受父亲对作者深沉的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理解,总结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PPT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画作导入,了解作者

1.出示一组彩墨画,请同学们仔细欣赏。说说有什么发现?

预设:这一组彩墨画都有小船,落款均为吴冠中。

2.导入:这些不同风格的小船都出自著名画家吴冠中之手。吴冠中一生画过无数只船。船,在他的生命中有着特殊的意义。通过预习,你对吴冠中还有哪些了解呢?

3.学生自由交流。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1.吴冠中的家乡就在我们江苏的宜兴。他出生在一百年前,他的作品中有些词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地淡出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词吧。

出示第一组词,相机理解。

初小 高小

教员 落榜

粜稻 泥灶

出示第二组词,引导认读,重点指导生字“屑”的书写,联系课文理解“客栈”“兼作”。

纸屑 客栈

兼作 冤枉

朦胧 恍恍惚惚

2.“朦胧”“恍恍惚惚”在文中都和梦

境有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的梦境?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用第二单元学到的速读方法快速浏览,找一找。

3.学生交流。

4.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很有特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发现?

首尾呼应、倒叙。

5.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写的梦境,并不是天马行空的白日梦,而是他真实的经历。那作者在梦中究竟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梳理概括。

6.师生交流,合作梳理、完善。注意捕捉场景概括得比较完整的语段,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确场景是在特定时间、地点、环境等特殊背景下人物的活动。

引导学生总结概括的方法。

三、聚焦场景,体会情感

1.人们都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而著名画家吴冠中记忆中的父爱,却能载于这小舟之中,飘入他的梦境。这七个场景,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将话题引入庙会。

3.播放庙会视频,出示踩高跷、虾兵、蚌精、牛头、马面等图片,让学生对庙会有更直观的了解。

4.庙会就像我们赶集,不仅有好吃的,还有好看的、好玩的,可热闹了。教师引读第 4 自然段。

5.同学们,在庙会的大背景下,作者写了两个小场景。请你默读这两个小场景,在最打动你的地方圈画、批注。

6.读一读买豆腐脑这个场景,想一想,你有类似的经历吗?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交流:庙会上有这么多好吃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为什么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父亲为什么还要带凉粽子,而且还要找个偏僻的地方吃?父亲为什么会觉得委屈?

7.小结:爱是相互的,父疼子,子爱父。看着这样的父亲,“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8.再来读一读“做万花筒”这个场景,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交流:父亲怎么知道“我”对庙会上卖的纸风车、布老虎等玩意儿恋恋不舍的?

9.小结:“我”的愿望虽然没有说出来,但是细心的父亲能从“我”的一个细微的动作,乃至一个眼神感受到。

10.如果说一碗热豆腐脑是父亲用小小的金钱向“我”传递了爱,那么亲手糊的万花筒,是父亲用什么把爱传递给了“我”?

预设:智慧、双手、勤劳……

11.难怪多年以后,即便吴冠中已经成为了不起的大画家,但始终忘不了那个万花筒。

出示句子: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让我们带着体会到的情感再来读一读“逛庙会”这个大场景。

12.刚才,我们通过品味场景、细节,抓住关键词句,联系生活经验,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其他的场景描写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

四、设置问题,引发期待

同学们,热闹的庙会是父爱之舟牵出的一段难忘的回忆,后来这只小小的船送我赶考、送我上学,送我走到人生的一个又一个路口。吴冠中在文章结尾这样写道: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吴冠中是一位大画家,他画不出载着父爱的小船吗?他真的只是想画那只小渔船吗?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父爱之舟》,去品味场景、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看图,说发现。

 

 

 

说说对吴冠中的了解。

 

 

 

读词,学词。

 

 

 

 

 

 

 

 

 








读课文。

 

 

 

 

 

读课文,梳理概括。

 

 

 

 

 

 

交流印象深刻的场景。

 

 

 

 

 

 

 

 

 

 

 

 

 

 

 

 

 

 

 

 

 

 

 

 

 

 

 

 

 

 

 

读课文。

 

 

 

 

 

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小学生对课文插图画面感兴趣的程度往往比文字更强烈。利用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结合作者的画家身份,将文中的插图和网络资源整合,以主题的形式呈现作者的代表画作,很有视觉冲击力,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巧妙地暗示作者的身份、成就。再通过学生不同角度的补充介绍,作者的形象慢慢清晰起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赶庙会”是作者最快乐的一段记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从“赶庙会”这一学生印象最深、最感兴趣、最容易产生共鸣的场景入手,首先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把学生带进庙会热闹欢乐的场景、氛围之中。再通过盛大的庙会与父子的清贫巧妙地对比引读,帮助学生把握这一场景描写中内在的层次结构,体悟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在学生圈画、批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用角色代入、置身场景的方法补白父亲的“看见”,再补白父子俩看见庙会上这一切,想对对方说的心里话。把心理活动与父子俩的行动联结起来,体会融于场景、藏在细节的情感,感受父慈子孝,父子情深。最后总结学法,形成学习其他场景可迁移运用的策略,从而更好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给学生提供了阅读的支架,实现长文短教。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