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01/10

14:10

点击:

来源: 原创

录入: 邵骅茵

扫描关注
湖塘三实小
微信公众号
邵骅茵课题研究教案
发布时间:2023-01-10   点击:   录入者:邵骅茵

湖塘桥第三实验小学课题研究课教案

课题名称

《构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1+x”模式的实践研究》

所属级别

校级

执教

邵骅茵

学科

语文

班级

3

时间

10.10

教学内容

《将相和》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了解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复述故事,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教师引导,进入新课。

小组学习,讨论、汇报。

1. 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2.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思考:秦王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生答,师总结:

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讨论、交流、点拨:秦王让赵王击缶实际上是侮辱赵王,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荣誉,让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第三个小故事。

4.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板书:负荆请罪)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思考:廉颇说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真的吗?

生答,师总结:从渑池会中,秦王因为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而不敢动赵王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廉颇说的是真的。

(2)画出廉颇和蔺相如的言行。

(3)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板书: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表现了廉颇怎样的品质?

语言: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行动: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3)思考: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4)思考:负荆请罪中,蔺相如解释自己不和廉颇针锋相对的一番话有几层含义?说明了什么?

引导生读相关文字,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总结:A.和秦王做比较,点明自己不害怕廉颇。

B.秦王不敢进攻赵国,因为有廉颇。

C.将相不和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识大体、顾大局,心胸宽广的人。

三、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1.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2.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

3.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哪是因,哪是果?

归纳中心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及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四、总结、拓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三个小故事。

2.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小组学习,讨论、汇报。

 

 

 

 

 

 

 

 

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画出廉颇和蔺相如的言行。

 

 

 

 

 

 

 

 

 

 

 

 

 

 

读相关的句子,表达观点。

                

设置复习检查这个环节,可以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同时引出这节课要讲的内容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主旨,既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提高参与度,同时还能让学生从别人身上学到解决这类题目的方法。

 

 

 

用先把握内容,再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性格。

  

 

 

 

 

 

 

 

 

 

 

 

 

 

 

 

 

 

 

 

 

 

 

 

 

 

 

 

 

 

 

 

 

 

 

 

 

 

 

 

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想抒发出来,能让学生梳理思路,表达感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