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本课题组继续以积极稳妥的方式推进课题研究,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不断更新育人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紧紧围绕学期课题研究计划,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层面的课题研究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指导思想
这一个学期继续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根据上学期梳理的语文课堂范式建构的研究计划开展相关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形成不同年段课堂、不同体裁文章教学指导策略,引领不同风格与特点的教师、不同基础与个性的学生形成更为适切的教与学的策略。同时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加深教师对语文统编版教材语文素养扎实落地的把握能力。
二、主要工作
1.渠道拓宽促发展。
(1)专家引领促发展。因疫情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研究采取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进行,线上学习主要是与区级语文研讨活动相关联,学习不同年段的教研课,或与小学语文相关的讲座。线下则是主题研究,包括课题组成员内部研讨,专家引领解读教材及课堂实践研究,学校邀请裴红霞、蔡小玉等校长来校给教师培训,语文学科教师通过学习、培训、研究、交流等多种途径,正在形成一支善于思考、乐于创新的教科研教师队伍。通过内训和外练,整体提升课题组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有3次主题式研讨,侧重于教学设计的结构化,改变传统40分钟的课堂,立足年段特点,紧抓语文要素,改变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的能力。
(2)理论学习促发展。本学期,我们继续要求每位成员每学期阅读两本教学专著,并认真撰写读书笔记,教学案例,意在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育理论与科研水平。
2.常学常新促践行
本学期,学校举办了首届“青春,在课堂”成长节活动,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赋能提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全体教师层次性、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活动分为初赛和复赛两轮进行,初赛为10分钟微课,备课组背对背打分,50%的老师进入复赛。复赛进行40分钟课堂教学,评出一、二等奖。语文组在课堂展示中,精妙又有创新,低段语文课注重识字教学,设计精妙,形式多样。中段语文课注重阅读指导,真正做到了润物无声,融语文。
本学期组织课题组成员继续研究并完善《hui写作文》的编写,降低学生三年级写作的难度系数,在实际教学和运用中帮助学生有梯度地进行写作训练。
3.同思共研促成长
为了推进统编版教材使用背景下“融语文”课堂范式建构的研究的进程,我校语文学科教研组开展了各类课题研究专项活动。课题组成员将自己承担的公开课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名校长和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本学期我们集体备课及研讨共15次,在每一次备课活动中,每位老师都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并积极参与备课,主动提出问题,善学善思,从而力争每次活动教师都能有所思、有所获。
全体课题组成员都能做好“三个1”:读一本书、磨一节课、写一篇文。课题成员每月读完一本书,并形成500字的阅读笔记;课题成员在专家的指导下每月打磨一个课例,形成完整的过程性资料,专家对课题成员形成的反思或者案例进行指导,课题成员每学期形成一篇反思或案例。
三、取得成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本学期课题组取得了一些成绩。课题组成员在区级竞赛中获一等奖3次,二等奖2次;在校级比赛中获一等奖6次,二等奖6次,三等奖3次。语文学科论文在区级评选中获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在校级评选中获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德育类论文在区级评选中获一等奖2次,二等奖3次。课题组成员共执教区级公开课5节,校级公开课19节,组内公开课5节。课题组成员获市级荣誉6次,区级荣誉3次,带领学生获得区级奖项1次,校级奖项7次。
四、努力方向
我们将继续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专家指导为方向,以打磨课堂范式为路径,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力争以“品质创生”为目标,用严谨治学的态度,在日常中彰显三年级语文学科的品质,创建三实小语文学科的“融语文”课堂范式,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