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料 来 源 | 题目 | 《语文教学艺术的主体性特征》 | 作者 | 杨九俊 |
书名 | 《语文教学艺术论》 | 版别 | 无 | |
报刊名 | 无 | 期次 | 无 | |
文 章 要 点 摘 录 | 教师作为审美客体体现出的劳动形态美的另一方面是内蕴美。内蕴美涉及教师的道德品质、知识修养、能力结构、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这里,仅以中学语文课本里描写学校生活的几篇课文为例,来看看在学生的眼里,教师哪些内蕴之美或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或有滋润心田的魅力。 以《最后一课》为例,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经历了一场巨变,他由贪玩、不懂事发展到逐渐懂得失去国土的痛苦,进而又发展到激起了爱祖国、恨敌人的思想感情,他对韩麦尔老师的美学评价也发生了质变,感到老师是一个可敬可爱的人,原因就在于韩麦尔老师讲态中体现出来的深沉、巨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扯紧、拨响了他那松弛的情感之弦。韩麦尔先生的内蕴之美就是充盈胸际的爱国主义精神。 以《藤野先生》为例,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仍历历在目,“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这是因为在日本军国主义浊气弥漫的情况下,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对鲁迅热情关心并寄于厚望,体现了一位正直学者的性格之美。 | |||
学 习 体 会 | 教师对劳动形态的美学追求,应当把握外在美与内蕴美之间的辩证关系:外在美是内蕴美的表现形式,内蕴美则是外在美的表现内容。二者之间,重心应在内蕴美上,衣冠楚楚、道貌岸然,但或是品质恶劣,或是腹中空空,那是绝无美感可言的。而真正具备了内蕴美,则常常能冲破外在因素的束缚。 | |||
研 究 人 员 | 姓名 | 王淑婷 | 学习时间 | 2022.05 |
课题名称 | 统编版教材使用背景下“融语文”课堂范式建构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