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改革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统编版教材背景下“融语文”课堂范式建构研究”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武进区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学线上专题研讨活动,并展开了积极交流。
陆晓锦:今日有幸聆听了杨菊老师《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我从这堂课中看到了很多闪光点,也为我今后更好的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起到了引领作用,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巧妙的教学设计使这节课很多环节环难为易,本节课教学内容虽然充满了深情但历史久远,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真正理解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如对抗美援朝背景的理解,杨老师的教学很好地揭开了同学们心中的疑惑,突破了课文的难点。其次,评价语言及时准确又有鼓励性。不仅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最后,这节课较好的体现了语文课标以续代讲、以情诱人,让学生充分在读中感受毛主席痛失爱子的悲痛心情。
周菁:今天听了周老师的《十六年前的回忆》,这是一篇革命题材的课文。教学这类课文时,我们可能会因为追求强烈的思想感情而忽视语文要素的训练以及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但是周老师运用各种工具和资源促进了问题的解决。使用信息技术再现情境,创设情境,激发灵感。革命题材课文可以充分利用影视资料,让学生切实体会当时的环境,人物的心情,激发学生持续浸入式学习。
周雪瑶:杨老师的《青山处处埋忠骨》首先通过复习明确课文整体结构,通过两张学习单将本课的重难点串联起来,学生通过找到一系列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感悟了毛主席的内心感受,能够通过批注等活动感受到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刘思怡:今天的两位老师都利用了信息技术,分别向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课。两节课都与伟人有关,两位老师都通过抓住关键语句来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品格。在两堂课中,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老师通过以读促误,以误带读的方法,让学生去理解,去感受。
范晓莲: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营造出更真实、更复杂的学习情境。在这种情境下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建构学习经验,并与社会生活建立起密切联系并参与其中,让学生在目的性强、对象明确的言语实践中获得更多体验。
卞燕飞: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深度融合,真正撬动传统课堂模式中教师单向输出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学习主体”角色愈加凸显。这种深度融合在更广阔的网络信息平台中为语文学习营造了真实、复杂的情境,帮助学生借助情景自然而然地理解内容,提升语文阅读的理解能力,进而综合提升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深度融合可以在适当节点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支撑与指导,实现语文学科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新生态。
倪烨:利用现代技术助力大单元学习活动,可以以学为中心,依托语文课程,选择一些综合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在老师的辅助与支持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网络作为学生阅读或查找大量资料的工具来进行学习。教师支持学生使用各种工具,强调发现并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主动体验、探索发现,提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学习活动。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拓宽了教学资源与方式,与时俱进,更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短短的半天听课学习,让老师们直观地感受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相信在课堂教学建构的过程中我们又有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