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01/18

12:42

点击:

来源: 原创

录入: 王淑婷

扫描关注
湖塘三实小
微信公众号
基于真实情境的课堂教学艺术化呈现 ——以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18   点击:   录入者:王淑婷

基于真实情境的课堂教学艺术化呈现

——以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为例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三实验小学  王淑婷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各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鉴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性,语文课堂的教学呈现一定是基于真实情境的。随着现代科技发展,教学呈现方式多样化,如何在以教学内容为本的前提下,基于真实情境是课堂教学艺术化呈现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呈现;真实情境;课堂内容

一.何为“真实情境”和“课堂教学艺术化呈现”

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工具多样化。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等,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音乐、图片、影视等多媒体手段去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助力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情境教育绝不仅仅止于此。

何谓情境?王宁教授指出:“所谓‘情境’,就是课堂内容所关涉的语境。”何谓真实情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学习中能够遇到的。真实情境就是: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

真实情境,就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情景和环境,与文本内容相勾连,以此作为教学实例,使学生开展真实的阅读、思考、探究或运用。

而语文学科中的真实情境,不是讲《富饶的西沙群岛》就是要去西沙群岛,不是讲《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是要去小兴安岭,更不是讲李白、杜甫就要走李白、杜甫走过的路线。它不是要布置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外部情境,而是教师能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言基础之上,创设一个学生既和文本情境相符合又能关联生活经验的真实情境,学生在这个情境里,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文本的存在,从而缩短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而课堂教学呈现,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言语呈现和非言语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积极互动、相互反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

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希望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呈现出具有科学性、逻辑性、生动性以及审美性的教学内容。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日趋成熟、教学工具日益增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呈现方式也多种多样,力求为学生展示出多形式、大容量、高品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积极性。然而,教学呈现方式的多样往往会削弱教学内容的展现,使教学内容沦为教学呈现方式的陪衬,实则教学呈现方式只是教学内容的辅助工具。是以,如何使教学呈现艺术化,不向“最多”看齐,而向“最优”靠拢,就成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为何需要真实情境下的课堂教学艺术化呈现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它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语言文字为真实情境服务,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实践,是以语文课堂定然要有任务情境,要在一定的任务情境中用语文的方式去完成语文任务。而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化呈现,自然也就无法脱离真实情境。

教材是平面的、静止的,同样的教材不同教师进行解读就可以生成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但哪怕是相同的教学内容,也会随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断变化。

课堂教学呈现的实质是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呈现可以是多样化的。例如,教师口头讲述能够直接明了地说明教学内容,是使用最为普遍、广泛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肢体语言能够传达情绪、强调重点,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板书具有停留时间长、稳定性高的优势,能够为学生理清思路,构建思维导图,使教学内容更规整,教学重点一目了然;多媒体课间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照片、视频等的呈现能够更直观、更鲜明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组合特色各异的呈现方式,体现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现了教师的情感态度和审美取向,在无形中熏陶学生。是以教师应在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将已有的教材进行重新挑选整合,动态性、生成性地讲解给学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

三.如何实现真实情境下的课堂教学艺术化呈现

1. 知识呈现集约化

每一堂课,教师都有相应的教学任务,于教师而言是“教学点”,于学生而言是“知识点”。这些教学点、知识点通过教师艺术化呈现,也就成为了一堂课。而在呈现的过程中,知识会被打散、打乱,分布于课堂不同时段的不同任务中。但其实,知识的集约化呈现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艺术化呈现。

在二下的识字教学《传统节日》一课中,学生除了生字的学习外,还需要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的时间与习俗。一开始,我在课堂导入部分设计了猜节日、说时间的游戏环节,在熟读课文后再进行各节日的学习。但其实,了解节日的时间可以与习俗放在一起,先学习节日的时间,再了解其习俗,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使学生对于某一传统节日的认识更系统。

当知识散点化呈现时,学生的知识图谱可能是凌乱而破碎的;当知识集约化呈现时,学生才能掌握的更牢固、更扎实。与此同时,课堂的教学才能稳步推进有层次,课堂的教学才能更艺术化的呈现。

2.资源呈现可视化

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尤其是低年段的学生,更需要直观地呈现方式。例如,多媒体技术的表现手段丰富、感染力强,将抽象、概括化的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便于学生接受,同时又能引导学生展开对所学内容更为丰富的想象,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以,我们在必要时应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让资源呈现可视化,如学习一个新名词、认识一个新地名,等等。

在《传统节日》一课中,学生对于部分节日的相应习俗有切身的体会是以能够懂其意、体其情。如春节,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体会,是以当教师抛出问题“春节的时候你们会做些什么”时,学生头头是道、滔滔不绝,讲述了各自所在地的春节习俗,课堂呈现精彩纷呈。但与此同时,部分节日部分习俗学生并不了解,光是口头的解释定然不足,如重阳节要登高、赏菊、插茱萸,很多学生并未经历过是以没有太多的体会,讲到此处时可以运用图片、视频更好地让学生感受重阳节作为传统节日的魅力所在。

3.经验呈现言语化

教师在了解学生原有基础与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综合现有的教学背景进行备课,决定教学呈现方式,最后传授给学生,这是一种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学生认真听课、完成作业,不停消化、积累,这也是一种输入到输出的过程。然而不管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是动态的,需要言语的不断积累。教师的输入与输出,学生的输入与输出,组合成了教学的闭环,使得教和学两个能够 “首尾相接”“循环往复”,若是其中一环缺失,教学过程就是不完整的,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因此,师生的良好互动以及师生信息的不断交流互通,才可以形成动态性的课堂情境,这种互通的媒介,就是语言。

在《传统节日》中,提及清明节习俗,一学生说到要烧化元宝、跪拜祖先,教师此时就可以提炼总结,这就是课文中说到的“祭扫”。由学生的表达到老师的总结,从学生的输入到老师的输出,步步推进,完成教学的闭环。如若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不再进行总结提升,那么该生的发言也就成了“无效发言”,其他学生对于祭扫仍然没有清晰的概念。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是以课堂经验最后仍要以言语的方式呈现,做到经验呈现言语化。

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是一门艺术。当课堂知识集约化呈现、资源可视化呈现、经验言语化呈现时,课堂教学呈现也就更为艺术化了。

 

参考文献:

[1]李勤. 语文课堂:呼唤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J].语文教学通讯,2020.

[2]李如密,李茹.课堂教学呈现艺术:内涵、类型、功能及策略[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

[3]申煜.课堂教学设计呈现样式及其比较研究——以语文教学设计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8.

[4]李茹.课堂教学呈现的效果及优化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