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01/10

08:36

点击:

来源: 原创

录入: 王瀚

扫描关注
湖塘三实小
微信公众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案
发布时间:2022-01-10   点击:   录入者:王瀚

湖塘桥第三实验小学课题研究课教案

课题名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所属级别

校级

执教

王瀚

学科

语文

班级

4

时间

12.1

教学内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概括周恩来读书时发生的三件事,尝试小标题概括。

3.学习课文1-10自然段,从中找出相关语句来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周恩来读书时发生的三件事,尝试小标题概括。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1-10自然段,从中找出相关语句来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前准备

相关背景资料,学生预习工作,课件,板贴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读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十二课,谁愿意来读一读课题

预设:

1)读错:同学们你们听他有一个字读的不够准确,谁来帮帮他?嗯,你来
2)读对:谁来读读课题啊,你把每一个字都读准确了。嗯,这个课题有点长,咱们读的时候要是能读出节奏就更好了,谁愿意再来试一试?对,这样一读就更有味儿。同学们学着他的样子,咱们一起读一读。

3)又读准确又读的有节奏:同学们谁来读读课题?哎呀,真了不起。第一遍读课题不仅把它读准确了,还注意到了长课题的停顿了,真好。同学们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读一读课题。

2.在长长的题目中,哪个词的意思不太理解?我来帮帮你,崛起。在字典上有这样两种解释。快速读读看看在这里应该选用哪一种解释更为合适?

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是谁立下的志向吗?和老师一起恭恭敬敬的,工工整整的写一写他的名字,板书:周恩来。

这句话是周恩来爷爷在12岁的时候立下的志向。那么他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翻到96页,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出示词语,自读词语:
出示词语:江苏淮安 奉天东关模范学校 魏校长

一下就把这些词都读准了。这三个短语和文章的主人翁周恩来有什么关系?你能不能用几句话来说一说,谁来试试。

孩子们你们听明白了吗?周恩来的家乡在——

江苏淮安

后来啊他随着伯父来到了东北上学,学校在——

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

在那上学的时候,他们的校长是——

魏校长。

你看这样一说咱们就了解周恩来的基本情况。

同学们,这个故事发生在110多年前,所以文中还有一些词语它带有一些文言文的感觉。你们瞧这句话 :为家父而读书。(家父标红)还有这样的词吗?你找到了吗?为明理而读书 (明理标红)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光耀门楣)  ……有志者当效此生(当效此生标红)

老师要告诉你们第9小节,中间还有一个词当效此生,我们一起读一读。

这些词语要是放到现在它是什么意思呢?用我们现在的话我们来解释它。

预设:门楣就是指古时候人家大门横框上的一根横木,它可是地位尊贵的一种象征。所以光耀门楣用我们今天的一个词来说也叫光宗耀祖。

家父就是家中的父亲,那如果是家母就是?

明理就明白道理,

那么当效此生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是谁说的?

那这句话中的此生指的是谁呢?对了,这里就是指周恩来,仿效是效仿的意思。当效此生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向周恩来学习,明白了吗?或者他说向周恩来效仿。
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把它们牢牢地记在心中。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 词语都会读了,那同学们在你们读书过程中,你又看到了哪些画面吗? 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2. 你读到了修身课上的场景。这是1到10小节给我们所描绘的画面。嗯,还有其他的吗?

3. 你一下就捕捉到了伯父在教育他,在交流时候的情节。哎,这又是哪几小节告诉咱们的真好,是1到14。还有其他的吗?

4. 你看到了街上妇女被外国人欺负的画面,这是十五小节到17小节告诉我们的啊,你也一下子就要找准了。

5. 孩子们一幅副画面就是一段段历史。一幅副画面就是一个个故事。

6. 同学们,让我们走近第一个画面。请同学们读一读1到10小节。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画面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同学们你们看他学会了前面我们所用的概括方法,抓住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就把这个故事给说清楚。

7. 同学们,要是只能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画面的内容,你又该怎么把话说的更加的简洁呢?同桌交流讨论。(下座位指导)那这个故事围绕主要人物,我们怎么把事情给说清楚呢?他做了什么呢?谁来说?(周恩来在魏校长的修身课上立下了志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看同学们像他们刚才这样抓住了主要人物,抓住了主要事件。他就把这幅画的内容给说清楚了,不仅完整,还很简洁。老师从你刚才发言中间提取几个关键词,(板书:立志振兴中华)

8. 那么后面一个画面你们能不能学着他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加主要事件来进行简单概括呢?自己先去读一读文章,然后试着概括概括。谁来交流。你能跟大家说主要人物周恩来的主要事件吗?(周恩来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你看这样一概括就很简洁,看来你学会了这种方法。同学们你能不能也学着老师的样子,从他的发言中提取几个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呢,耳闻中华不振。

9. 谁来交流。第三个画面?(第三个画面是周恩来看到一个妇女受到大家的欺负或者欺凌)他感到中华中华不振。看来你已经很会用这样的方式了,孩子们,从他发言中间你又提取到了哪些关键词呢?(目睹、看到)。目睹中华不振。

10. 同学们,你们看文章啊给我们写了这样三个画面,写了这样三个事件,要是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给他排一排,你会怎么排呢?然而作者是这样安排的吗?你有什么发现?那作者又是为什么这样安排呢?这种叙述方法就叫做倒叙,(引起读者兴趣。)对呀,这样的文字我们就更愿意去读了,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画面,一起去好好的去做阅读。

四、精读1-10小节

1.新学年开始,魏校长在修身课上跟大家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我们请三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们听听他们的志向。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2.你们听出没,他们读书的志向有什么相同之处?

3.让我们再现那个现场,谁愿意和老师配合来读。我来当魏校长,请三位同学读三个同学的回答,其他同学一起读旁白,新学年开始了,其他同学。然而有一位同学却一直默默的坐在那里,若有所思,一点出一段音乐沉思曲那位同学他叫周来。此时此刻你如果是周恩来。你又在什么呢?如果此时此刻你就是周恩来你会怎样来表达你的心声请你来回答

4.当听到周恩来如此非同一般的答案。魏校长——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与胸怀,他瞪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一起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连声赞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志者当效此生。

孩子们,这是魏校长对当时同学们说的话,也是魏校长对今天的我们说的话来吧,让我们把魏校长的这句话写在我们的语文书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志者当效此生。同学们注意这句话,中间有一个字是字,左边的交末笔是点不是捺。来让我们一起工工整整的把这句话写在书上。
那周总理为什么会小小年纪立下这样的志向?下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其他两个故事

这样一读,就把每个字都读准了。同学们,你们看这课题啊有点长,有的时候要是能注意一下停顿,可能读的就更有味儿了。谁再来试一试。哎,这样一读就特别的有节奏感了。在我学他的样子一起读一读。

(下座位巡视学生的朗读状态,姿势,纠正读音,指导学生试着说出看到了哪几幅画面)

预设:孩子找准了:周恩来在12岁那年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上学,校长是魏校长。

孩子找错了:家乡和读书的地方分不清。有的同学有不同意见,你来说。江苏淮安是家乡。其实从我们文章的第十一小节一读就知道了,周恩来的家乡在江苏淮安,后来啊他跟着伯父来到了东北,他在哪里读书呢?奉天东关模范学校吧?
读书那时他的校长叫魏校长。你看这样一读,咱们就明白了周恩来的一些基本情况。

①也许他想到了伯父的话。是啊,他想到了中华不振,言犹在耳。②他脑海中浮现了妇女被欺负的画面。没错,他想到了国人受辱,却无力反抗。③也许他想到了东北沦陷,国家被侵略。说得多好,他想到了山河破碎,国家蒙羞。④他想到了自己的家族,家人。对啊,他或许想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双亲。⑤他想到了太多太多,或是国难当头、或是天下兴亡,他想着想着,他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老师听出来了这三位同学的回答或为明白道理,或为家人或家族,但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为自己读书)

①声音低沉而坚定,我听出来了,这是你心底的誓言。②声音洪亮且干脆,你想向全世界宣告你的志向。③如此响亮的回答这肯定是你一生铭记在心的志向啊。我听出来这是你心底最真挚的声音。)

当再次听到这样的答案,此时此刻魏校长的心里又会怎么想?

他没想到周恩来如此胸怀大志,所以他连声赞叹:读出了对周恩来的欣赏。

他想有了这样的学生何愁中华不复兴,所以他连声赞叹:你读出来他心底的喜悦。

他想我们的国家有了希望,民族有了希望,所以他连声赞叹:你读出了他内心的澎湃与激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