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4/18

16:35

点击:

来源: 原创

录入: 谈笑

扫描关注
湖塘三实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网站>>优质学校成长联盟>>资源共享>>文章内容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三实小)
发布时间:2024-04-18   点击:   录入者:谈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掌握本课生字词,能够正确书写“肃”的笔顺。

2.围绕“中华不振”把握文中写的三件事,并能够结合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品读课文第一部分,了解周恩来从小立志之远大

教学重难点:

围绕“中华不振”把握文中写的三件事,并能够结合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课题。

“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山字旁,右边是?屈辱的“屈”。崛起,就是——(生回答)指导读好课题。

2. 这是谁的志向?(周恩来)周恩来说这句话的时候十二三岁,也就比我们现在大个两三岁,听我这么一说,你是不是有些好奇呀?

(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二、初读课文,读懂文言词语

1.提出自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通句子。

2)思考: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一):

江苏淮( huēi)安  奉(fèng)天东关模()范学校   魏(wèi)校长

a指名学生朗读、正音。

b.用这一串词语介绍一下周恩来。

(2)出示词语(二): 着伯父  之一振

①指名读,发现这里有两个多音字。

②它们的读音需要联系课文内容来选择。(出示: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指名读,理解句中的“背”是“满着”的意思,应该读“bèi”。

③出示: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指名读,说说这里的“为”的声调,并说说为什么。

关注词里的“之”指代什么?(周恩来的回答,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说这里的“之”什么意思?(“的”意)

3)像这样的文言词、文言句文中还有,请快速浏览课文,把它们找出来。学生交流出示词串三: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有志者当效此生

①指名学生说说理解,相机理解:

家父”:自己的父亲。

明理”: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光耀门楣 “门楣”,(示图理解)门楣在正门门框的上方,一般雕刻着精致的图案。以前普通人家是没有门楣的,只有高门大户人家才有,后来门楣就成了一个家族的象征了。现在你理解光耀门楣的意思了吗?对,光耀门楣就是光宗耀祖的意思。)

有志者当效此生:者,的人;效,学习、效仿;此,这位,这个。有志气的人就当学习这位学生。

4)这句话出现在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学生回答后,出示: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指导读出好赞叹的语气

三、品读第一部分,感悟立志远大,学习抓主要人物与事件说说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

过渡:魏校长为什么发出这样的赞叹,他赞叹的又是谁呢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发生在100多年前的那堂修身课吧。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修身课”吗?你猜猜看,它跟我们现在上的什么课相似?(道法课)

2.那么这节修身课,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的呢?(你们为什么而读书?)“这是一堂关于   的修身课?”(理想、志向)谁能读一读1-10自然的内容.指名读,评价。出示人物的语言,分角色朗读: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特别强调关注提示语(在出示:严肃、清晰而坚定、赞叹)周恩来与魏校长的话要再次引导齐读。师:修身课上,魏校长提了个严肃的问题:女生严肃地读——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到,男生读——魏校长为之一振,连声赞叹,女生——

3.用简洁的语言根据这一部分内容。

1)同学们读着读着,我们仿佛就看到了当年上课的场景,你能用“修身课上,先……然后……最后……”说说这件事吗?

2)听了你的说,我们的眼前仿佛定格在了这个的一个画面【出示图片】

 带了个小任务:一句话解说,读读课文,你用一两句话把这件事说清楚。要简洁,和同桌试试吧!【教师指导一对同桌】

指名学生回答。相机理解“修身课” (板书:修身课)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主要人物              主要事件

   周恩来               立志  

小结:抓住主要人物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我们就把长长的一件事读成了一句话。

四、再读11-17小节,初感立志原因,学习抓主要人物与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过渡: 周恩来立下的志向真远大啊!那他为什么小小年纪就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11-17自然段。思考,这几自然段可以按什么顺序分为几个部分?(时间顺序分为两个部分)

2.指名分段读课文,组织评价、随机正音。

3.出示表格,梳理内容。

1)出示学习单: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17小节,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请你一边对照表格一边圈画关键词,填写完整。

时间

主要(次要)人物

主要事件(填关键词)

奉天上学时



一个星期天



2)学生填写,老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学习单,交流评价。出示完整的表格。

时间

主要(次要)人物

主要事件(填关键词)

修身课上

周恩来   魏校长

为什么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奉天上学时

周恩来   伯父

中华不振    疑惑不解

一个星期天

周恩来   中国女人

哭诉   真正体会“中华不振”

3.观察学习单,说说主要内容。

1)横着读,用一句话讲三件事。师示范:周恩来答魏校长的问题,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指学生说说第二、第三件事。随机出示人物之间关系词

时间

主要(次要)人物

主要事件(填关键词)

修身课上

周恩来(答) 魏校长

为什么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奉天上学时

周恩来(听) 伯父

中华不振    疑惑不解

一个星期天

周恩来(见) 中国女人

哭诉   真正体会“中华不振”

2)竖着读,发现什么?第一列,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第二列,课文的主要人物是周恩来。第三列,第一件事是“果”,后两件事是“因”。随机出示:

时间

主要(次要)人物

主要事件(填关键词)

修身课上

周恩来(答) 魏校长

为什么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奉天上学时

周恩来(听) 伯父

中华不振    疑惑不解

一个星期天

周恩来(见) 中国女人

哭诉   真正体会“中华不振”

3)根据表格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说,也可以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4)课文先说“果”再说“因”,像这样的写作方式叫“倒叙”(板书:倒叙 )用这样的方式写有什么好处呢?(设置悬念 引起读者兴趣)

五、再次质疑,引发深读。

1.读了现在,我们知道了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是因为他真正体会到了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这四个字。对这四个字你有什么问题吗?(板书“中华不振”)

生质疑:什么叫“中华不振”?为什么会“中华不振”?

2.布置课外作业:

1)查阅资料,了解100年前中国历史状况,结合课文内容试着理解“中华不振”。

2)理解文后“习题2”中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六、课堂习字:

出示文后生字,最类识写。让学生说说需要关注笔画与笔顺的写。师范写“肃”。生描写生字。

 

板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主要人物                主要事件

                                  立志远大           倒叙

          周恩来                   疑惑不解                               

真正体会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