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目的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寻“共创”课堂本质,构建具有“共创”特质的教育教学新样态。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层次性、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区内外名师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促进集团化办学全面、均衡、高质量发展,特举办湖塘桥第三实验小学第三届成长节活动。
【教学篇】
二、活动主题:
“让学习真实发生”
三、参加对象:
45周岁以内的教师全员参加,45周岁以上教师自愿参加。
四、活动内容:
1.“立课——回本溯源见真章”
参赛教师分组参与初赛、复赛,具体安排为:
三月份,根据课程教学研究中心提供的内容分学科组完成初赛,50%的教师出线参加复赛。
四月份,各组出线教师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四个大组举行复赛,根据参赛人数,按4:6的比例评选出一、二等奖。
2.“创课——共创课堂赋新颜”
五月份,举行“让学习真实发生”学术周,集团校骨干教师和本次获一等奖老师进行公开课展示,邀请教研员或专家点评。
3.“展课——沐光前行共成长”学术引领暨第三届成长节闭幕式。
分学科邀请区内外特级教师执教示范课、进行专题讲座,第三届成长节闭幕式。
五、活动说明
1.所有比赛内容由课程教学研究中心确定,所选内容均为现行教材上的内容。
2.初赛由学科负责人统一分组、抽签,根据抽签顺序安排上课节次,封闭式备课一小时,比赛形式为10分钟无生微课,不得使用多媒体课件。(评委由校行政、学科负责人、相邻年级或学科备课组长担任)
3.复赛学校统一安排,比赛形式为40分钟完整一课时教学,抽签决定比赛班级。(评委由校行政、学科负责人、外聘专家担任)
4.参照《共创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讨论稿,课堂教学要体现本学科“共创”课堂的特质、内涵和策略。
5.2023年3月——2024年3月期间参加本学科基本功、评优课获得区级以上一等奖的老师,第一轮免赛,可直接进入第二轮。
6. 本次活动获奖老师课堂调研成绩视为“优秀”,该成绩用于相关评优评先,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
【教育篇】
活动主题:
“提灯引路 育梦成光”
参加对象:
35周岁以内的教师全员参与,35周岁以上教师学校遴选为导师团成员
活动内容:
1.“点燃——感知教育温度”
三月份,每个参赛教师回顾自己的教育经历,撰写一篇育人故事。导师团对参评的育人故事进行评比,50%教师出线。
2.“点亮——分享教育故事”
出线教师通过演讲的方式演绎自己的育人故事。根据参赛人数,按4:6比例评选出一、二等奖,获奖老师将在“三实大家谈”进行故事分享。
3. “点灯——彰显教育智慧”
导师团成员将所有参赛选手组建成若干个“点灯”团队。各团队由导师团成员带队给自己团队取一个响亮的团名引领,进行教育情境主题培训和模拟,以团队为单位还原教育现场,展示教师的教育智慧。
课程教学研究中心
儿童成长研究中心
2024年3月12日
附:湖塘桥第三实验小学“共创课堂”评价标准(讨论稿)
评价 维度 | 评价 指向 | 评价要素 | 权重 | 得分 | |
共创 设计 水平 | 共创 目标 | 教学目标明晰,重难点明确,围绕知识、能力、情感等维度进行设计与实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 5% | ||
共创 课堂 结构 | 1.情境的创设、任务的提出符合学科特点,有意义。 | 10% | |||
2.能立足学科特点,基于学情进行版块化、活动化设计。 | |||||
3.课堂整体结构完整,时间安排合理,结构有序恰当。 | |||||
4.练习设计有层次、能帮助学生积极思考,形成技能。 | |||||
共创 设计 | 1.教学核心问题设计准确,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探究的思路明确。 | 5% | |||
2.教学过程推进问题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指向性、开放性、启发性、生成性、有效性等。 | |||||
学生 指征 | 1.思维状态:善于思考质疑,学习有效率,能提出个人观点,见解独到、有价值。 | 5% | |||
2.参与状态:能够积极围绕教师或学生创设的问题展开共同探索。 | |||||
共创 策略 | 1.作业导学:借助课前、课中、课后的作业设计来诊断学情、引导探究、巩固新知。 | 10% | |||
2.共同探究:教师作为引导着、帮助者、合作者,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共同成长。 | |||||
共创 实施 水平 | 课堂 组织 | 1.课堂组织规范、有序,学生学习行为得体、恰当。 | 20% | ||
2.能根据教学目标关注教学过程的展开,组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 | |||||
3.敏锐捕捉生成性资源,并能机智地作出应对,能够利用学生的资源推进课堂教学进程。 | |||||
4.适时、适度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并能较好体现智慧型指导(即在新旧知识联结处、学习新知关键之处、学生疑惑之处、学生争议之处、思维受阻之处、受思维定势干扰之处点拨)。 | |||||
教学 语言 | 1.教学语言准确、生动,符合学科教学特点。 | 15% | |||
2.指令性语言、陈述性语言、渲染性语言运用恰当,尤其注重组织性语言的运用,帮助生生、师生之间进行互动。 | |||||
3.总结、提升性语言精炼到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展开或思维的深入或认识的提升或已学的巩固。 | |||||
学生 指征 | 1.展示状态:能积极参与、大胆自信,表达简洁,解疑答惑正确,征求意见谦虚。 | 5% | |||
2.交流状态:尊重同学和老师,清晰表达自己观点,耐心听取别人意见,质疑研讨诚恳,评价客观公正。 | |||||
师生 共创 效果 | 知识 掌握 | 学生对学科知识掌握得较好,知识目标达成度好,教师教学目标达成度好。 | 15% | ||
方法 运用 | 学科方法渗透到位,学习策略领悟到位。 | ||||
能力 形成 | 学生的某项学科能力或是综合性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 ||||
情感 发展 | 学生学习过程愉悦,思想情感积极向上;师生合作愉快,能够共进共享共荣。 | ||||
师生 共创 水平 | 教学 特色 | 教师形成了较为鲜明的教学特色或教学风格,学生的学力不断提升。 | 10% | ||
总评 | |||||
总体 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