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04/18

08:45

点击:

来源: 原创

录入: 张小柳

扫描关注
湖塘三实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网站>>优质学校成长联盟>>资源共享>>文章内容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三实小)
发布时间:2023-04-18   点击:   录入者:张小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一、导入

1.第七单元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截图);认识了英勇善战的李广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看到那豪迈旷达的将士—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领略了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伟人叫——周恩来,你对他有什么了解?你通过预习知道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3.是的,周恩来从小努力读书,发奋图强,曾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我们就走进这样一篇课文。(板书课题)

4.课题比较长,谁来试着读一读?①字正腔圆,很准确。②这么长的题目,要读好停顿。

“崛”是本课的生字,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在这里应该选哪一个解释?兴起。崛起就是——兴起、振兴的意思。(板书)

5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题的意思了吗?为了中华的振兴而读书。

6.是啊,让中华振兴起来就是让中华变得怎样呢?(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先进;

让我们带着理解读好课题

7.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远大的理想呢,我们一起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翻到96页,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自读词语:大家都读完了吗?这些带有生字的词语你会读了吗?

大家都读完了吗?这些带有生字的词语你会读了吗?

出示词语:江苏淮安 奉天东关模范学校 魏校长

(1)读准确,读得真准。

(2)读着读着我们发现,这些词语都跟周恩来有关。

(3)那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来介绍一下周恩来吗?(连词成句概括)

预设:周恩来在12岁那年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上学,校长是魏校长。

孩子们你们听明白了吗?周恩来的家乡在——江苏淮安

后来啊他随着伯父来到了东北上学,学校在——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

在那上学的时候,他们的校长是——魏校长。

你看这样一说咱们就了解了周恩来的基本情况。

3. 还有一组词语请大家来读一读:

家父而读书    明理而读书    光耀门楣而读书    ……有志者当效此生

(1)读准确的同时,还读好了停顿,真好。

(2)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尤其关注红色的字体。

你知道“家父”是什么意思吗?(家中的父亲)

(3)你有什么发现?用词简洁,跟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不一样。是啊,这个故事发生在100多年前,所以这些词语带有一些文言文色彩。

4)现在你能用自己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明理就是要明白读书的意义,太好了,我们可以拆字解词来理解。

门楣是指大门横框上的一根横木,在那个时代只有通过读书,你们家的大门才配上门楣,它可是地位尊贵的一种象征。换个词也叫光宗耀祖。你看,理解短语中的关键词就能明白大概意思。

当效此生,当效此生又是什么意思呢?你又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的?联系前文此生是指谁?指周恩来,效是效仿。当效此生就是向周恩来学习。

3)读一读,把它们牢牢地记在心中。

三、梳理文脉

读着这些文言色彩的词语,我们仿佛就回到了100多年前,看到了修身课上的场景,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0小节想一想: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试着用一两句话把这个故事说清楚,和同桌试试

1. 说得很完整,也很具体。但是概括故事内容,作为四年级学生我们应该把语言说得更加简洁明了。

2. 谁再来试一试?真不错,长长的课文短了

预设:他说到了周恩来魏校长,还有同学们,不过一句话概括要变得再简洁一点想一想,哪个人物可以不必说?为什么周恩来的回答要重点说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告诉大家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连连赞叹。

(1)你看写了这么多人物,其实作者想要写的是谁呀?周恩来,是这个故事里的主要人物。

(2)所以他说的这句话也很重要,你看还是课题呢,一起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谁再来试着说一说,抓住主要人物,做了什么,说得简洁明了。(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你看,抓住主要人物,做了什么,我们把长长的故事读成了一句话多好。

(5)同学们,周恩来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才十二三岁,所以他是从小立下了这样的志向,所以我们就说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板贴)

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多么豪迈的语言啊,12岁的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这跟他耳闻目睹的故事有关。(出示后两幅图)

4. 请你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的11-17自然段,看看这两幅图分别对应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

11-14,15-17,同学们找的都很准。

5. 时光流转,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周恩来12岁那年刚来东北奉天时的情景。

1)请两位同学们分别当周恩来、伯父,其他人读旁白。

2)同学们听,伯父说了些什么?

3)这些事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那就是?(中华不振)

(4)这是周恩来听到的,所以我们说他耳闻中华不振(板贴)

6.除了听到了,周恩来还看到什么呢?(板贴)

1中国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一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没有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还训斥她。 

2)是啊,周恩来亲眼所见中国女人身上的悲惨遭遇

3)师引读,周恩来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读一读这段话。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4个字的沉重分量现在你用一句话来说说这个小故事(周恩来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对,他看到了中国女人受到了欺侮,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

5. 三个小故事,三幅图,现在你能不能用上“因为……所以……”关联词清晰完整说说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的原因

1)你看利用关联词,理清关系,三个小故事连起来变成了一个大故事。不简单,谁也想来试试。用上了“之所以…是因为…”抓住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把事情讲简洁明了。

2)同学们,你们看文章给我们写了这样三个画面,讲了三个小故事,要是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给他排一排,你会怎么排呢?然而作者是这样安排的吗,你有什么发现?课文先写事情的结果,再写起因和经过,这样的写法,我们把它叫做倒叙(板贴)

3)把结果写在最前面有什么好处呢?(激发兴趣,引人入胜,印象深刻,体现重要)

四、精读

1. 是啊,修身课上的这一幕,是周恩来人生中的重要一课,也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重要一刻,让我们再回到这修身课上

1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纷纷回答——引读: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2)我们请三同学和老师配合着读一读,其他同学们听听他们的志向有什么相同之处?

这三位同学的回答或为明白道理,或为家人或家族,但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为自己读书

2. 此时的周恩来并没有回答,他一直默默坐在那里,若有所思,此时此刻,他想起什么?

1也许他想到了伯父的话。是啊,他想到了中华不振,言犹在耳。

2他脑海中浮现了妇女被欺负的画面。没错,他想到了国人受辱,却无力反抗。

2也许他想到了东北沦陷,国家被侵略。说得多好,他想到了山河破碎,国家蒙羞。

3.是啊,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外国人横行霸道,国人却民不聊生。在中国人的土地上,中国的巡警居然还要为外国人撑腰;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大家都敢怒不敢言,卑微至极。想着想着,他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如果此时此刻你就是周恩来你会怎样来表达你的心声请你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①字字有力,声音坚定,我听出来了这是你心底的誓言②声音洪亮且干脆,想向全世界宣告你的志③如此响亮的回答这肯定是你一生铭记在心的志向啊我听出来这是你伟大的抱负、决心

5. 当听到周恩来如此非同一般的答案。魏校长——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广阔胸怀,他瞪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连问几遍) 一起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 魏校长连声赞叹: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这是魏校长对当时同学们说的话,也是魏校长对今天的我们说的话来吧,让我们魏校长的这句话认真地记录下来。

7. 不着急,要想写好这句话我们还得写好这个生字,“效”,效字跟我们中国人一样懂谦让,变成点,反文撇穿插,这样写才好看。让我们把这句话写在书签上

这句话我们写在纸上,也要记在心里,让我们再来

这个故事发生在1915年,距今110多年历史。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而读书?其实,每个时代都面临新的挑战,我们也有自己的使命,就像今年,我们面临着疫情。其实,不仅是同学们,这也是我,需要用一生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8. 那周总理为什么会小小年纪立下这样的志向?下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其他两个故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