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
一、介绍背景,释题导入
1.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出自《吕氏春秋》的文言文,题目叫做《伯牙鼓琴》。【板贴:伯牙鼓琴】齐读课题。
2. 《吕氏春秋》大家是否有了解?那我们来读一段资料:
出示:
《吕氏春秋》保留了大量的先秦史料,融合了各家的学说精华,能客观地展现古人的智慧。
3. 其实《吕氏春秋》对于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同学们小时候读过《刻舟求剑》吧?它就出自《吕氏春秋》。
4.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伯牙鼓琴》又是个怎样的故事呢?不着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题目中的这个人物,齐读“伯牙”。
伯牙何许人也?出示:
传说俞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被人尊为“琴仙”。然而,满朝文武大官竟无一人能听懂伯牙所弹的曲子。
通过这段资料,你对伯牙有了什么了解?
预设1: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被人称为“琴仙”。
预设2:伯牙的琴艺高超,很受人们的推崇。
伯牙遇到了什么事啊?
预设:没人听得懂他所弹的曲子。
如果你就是伯牙,你的心情如何?
预设:疑惑、沮丧、低落……
5. 奇迹出现了——
出示:
一天,伯牙来到山水间鼓琴,(相机解释鼓琴的意思)在山上砍柴的樵夫锺子期【板贴:锺子期】却听懂了伯牙琴声中的情趣与志向。从此,伯牙把锺子期视为自己的知音。
6. 其实,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一个人弹琴,一个人听。所以这个“之”的意思就是——伯牙弹奏的音乐。
锺子期在听伯牙弹奏的音乐。一个“之”字就代表了“伯牙鼓琴”。这就是文言文行文简练的特点。
二、初识文意,指导朗读
1. 伯牙究竟弹奏了什么?而锺子期又听出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你觉得难读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多读几遍。
2. 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遇到了哪些难读的句子?
预设1:没有学生说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仔细听。
预设2:有学生说
①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②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③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 看来这几个句子对于大家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急,我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同学了,从三年级学习第一篇小古文《司马光》开始,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阅读古文的方法,当我们面对这些难读的句子的时候,回忆一下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它?
结合注释、借助插图、借助工具书、结合语境、请教他人……
4. 接下来请同桌两个人一起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试试看,你能解决哪些难读的句子。
5. 汇报。
句①:
A.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请一位同学评价一下,读准了字音,相机教学生字“巍”(山字在上扁又小,左下委字撇点收,下面女字横变提,右边鬼字撇折点)。
B. 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请一位同学评价一下,读好了节奏,在“乎”字后面停顿。
C. 你为什么这样停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D. 再读,再评价。
E. 老师范读,学生听,发现老师在读准字音和读好节奏的前提下和大家读的有什么不同之处。(“乎”的延长。“乎”作为一个文言虚词,我们要在“乎”之后稍作停顿,再延长就能读出一咏三叹的感觉。)学生练习。齐读。
句②: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请一位同学评价一下。在前一句的基础上,大家已经掌握了读这一种句子的方法。强调“汤”的读音。
句③:强调两个“为”的读音。说说为什么这两个读不同的音。
6.小结:看来,用上之前学到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7.自己把这难读的几句话练习一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8.解决了难读的句子后再来读全文,相信同学们能读得更有韵味儿,咱们一起来试一试。【生齐读】
三、听音想象,感受“知音”
1.究竟是怎样的琴声,引得锺子期如此的赞叹呢!老师也想给大家欣赏一段古琴曲,请同学们闭眼倾听。【播放音乐】
请你们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刚刚这段古琴曲。(优美、美妙、有一种启迪人的心灵的感觉、能让人静下心来、韵味悠长……)同学们的音乐素养真不错。这段琴声给大家带来的感觉和老师的几乎是不谋而合。
2. 可我们能不能称得上是伯牙的知音呢?同学们都摇摇头。为什么在伯牙的心中认为锺子期是他的知音呢?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课文,和同桌讨论讨论。
预设1:学生说了句子的意思,引读——
出示:
志在太山——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3. 听着锺子期这样的评价,伯牙演奏的兴致就更高了,于是他继续演奏着,锺子期又做出了怎样的评价呢?
出示:
志在流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4.再引读一遍,巩固一下这个句式在学生心中的印象。
出示:
志在太山——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志在流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5.迁移:很快,伯牙的琴声又发生了变化——
(1)当伯牙演奏的时候,心中想到了皎皎明月
钟子期会如何评价那琴声?
预设1: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你也来像这样夸一夸伯牙的琴声。(请2-3个人来说)
预设2:没说对。
再看看锺子期点评时的句式。
预设3:如果还没对。
哪位同学来帮帮他?(说对后再请说错的那位学生读一读,再请两个人读一读。)
(2)当伯牙演奏的时候,心中想到了徐徐清风
钟子期会如何评价那琴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3)当伯牙演奏的时候,心中想到了潇潇春雨
锺子期会这样评价——
连续出示:瑟瑟秋风 依依杨柳 袅袅炊烟
伯牙的琴声还会有什么变化,锺子期又会怎样评价?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情境中选一个仿照课文说一说。
6.同学们,伯牙所有的这些想法说出来了吗?你从哪一个字当中判断出来的?
预设:志。
追问:什么意思?
预设:心里想到了巍峨的太山,汤汤的流水。
同学们,平时我们在人与人的交流当中,我们口头说的,对方也未必能理解,可现在伯牙把想法都藏在心里,通过琴声表达出来,锺子期却听懂了,他不但听懂了,而且能准确地说出来。
出示:【齐读】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不愧是伯牙的——知音。【板贴:知音】
7.思辨:可是为什么文章没有选择这些优美的意向,独选了高山、流水来写呢?(等一会儿看有没有学生想说)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段资料,请大家看一看。
出示:
高山仰止。(司马迁《史记》)
(有德行、有本领、有能力的人)
上善若水。(《道德经》)
(最高德行的人)
我们发现高山、流水在我们的文化中都指的是德行高尚的人,可见——
伯牙是有德行的人,钟子期亦然,尽管他的身份只是一个樵夫,由此可见,知音不关身份的高低贵贱,只要志同道合的都能成为知音。
7.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锺子期很懂伯牙?
预设:“少选之间”指的是时间很短,但是锺子期却明白了伯牙的意思。
还有一个字“方”。“方”的意思是——刚刚。说明——锺子期不一会儿就明白了伯牙的意思。
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预设:快速地读。为了表现琴声的变化。
预设:我会读出惊讶。
8.伯牙在很多地方都弹奏了这首《高山流水》,但每每弹奏此曲,他心中总会想到一个人,那个人是?(锺子期)
锺子期每每行走在高山之中,看到眼前的高山流水,他会想到什么呢?
想到了伯牙,想到了伯牙弹奏的乐曲,想到伯牙由乐曲表达的志向。两个人心中始终牵挂着彼此。于是伯牙决定来到山中,再次寻找锺子期。可是这一次,锺子期却不在了。
出示: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破琴绝弦、终身、不复
伯牙破琴绝弦的举动,终身不复鼓琴的决心,让我们感受得到伯牙已经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锺子期是他的知音,而且这样的知音已经非常难得了,他不可能再遇得到了。
正如《文心雕龙》中所述——
出示: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看来,真的是知音难觅啊!
9.请同学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薄雾冥冥,淫雨霏霏,伯牙抱琴站在锺子期的墓前,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他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他会想对锺子期说些什么呢?
引读:子期啊子期,如果你还在世,如果听到我以琴奏山,是否还会再叹曰——引读。子期啊子期,如果你还在世,如果听到我以琴奏水,是否还会再叹曰——引读。但是所有美好的画面都已破碎,纵有千言万语更与何人说?锺子期死——引读。是啊,子期不在,对谁弹?
10. 文章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伯牙的一句话,在《列子》《警世通言》等文献中却记载了伯牙在锺子期死后说过的一段话:
师带读:
子期子期兮,
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
此曲终兮不复弹,
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在为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
连满朝文武都听不懂伯牙的琴声,唯独锺子期听懂了,现在他却死了,可见知音真是极其难得的,正所谓知音难觅啊!
四、拓展对比与想象
1.我们今天学的文言文围绕“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先写了伯牙鼓琴,再写了绝弦。前半部分表达了知音相遇的什么心情?【板书:喜】后半部分破琴绝弦,表达了对失去知音的?【板书:悲】这正是我们这篇文言文结构的精妙之处啊。
2.百年也好,千年也罢,知音的故事代代流传,此时此刻,我们还在课堂上读着伯牙与子期的故事。伯牙鼓琴的曲调似乎还在耳边回响,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虽然知音难觅,但我们始终要心存美好,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五、布置作业
我们常说的“八拜之交”其实就是从历史长河中一个个与友情相关的故事演变而来的,它们是管鲍之交、知音之交、刎颈之交、舍命之交、胶漆之交、鸡黍之交、忘年之交和生死之交。
课后,请同学们用我们积累的方法来读懂导学单上的《管鲍之交》这个故事,并和同学交流为什么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情能这么深厚。
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把其他几个故事找来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