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22年12月20日,湖塘桥第三实验小学全体班主任老师相聚线上,参加了由常州市教育局举办的2022年常州市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培训。
本次培训首先由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研究中心的齐学红教授带来讲座《文化反哺:家校关系的另一种可能》。齐教授在讲座中为年轻班主任如何巧妙地处理家校关系作出了建议和指导,呼吁老师们转变固有观念,正视每一个家庭,教学相长,积极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以形成相互信任的稳定的家校关系。紧接着,赵华教授带来了讲座《班主任视角的育人理解与思考》。赵华教授在讲座中围绕心理教育提出了五个关键词:场境、榜样、思考、学习、行动。赵教授带领老师们深入理解了德育与心育的内涵与关系,明确阅读是德育心育的源泉,从另一方面为班主任们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此次培训,虽然因为疫情关系以线上培训的形式开展,但老师们都能够积极参与,认真做好记录,总结方法。通过此次培训,老师们在专家的引领下不仅明确了班主任工作的深层内涵,更是掌握了师生沟通、家校沟通的艺术。班主任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联系过程中的桥梁。国家教育政策的贯彻落实,学校工作计划的实施,各项工作的开展以及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班主任。相信通过此次培训,老师们能够在以后的班主任工作中不断学习与内化,加强对于班主任这个身份的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检修,实现自身的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班主任专业化培训感悟
今天下午我有幸聆听了齐学红教授和赵华教授的讲座,两场讲座干货满满,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是齐学红教授主题为《文化反哺:家校关系的另一种可能》的讲座。我们的当前的家校关系是以学校为主导的关系模式,由学校进行理论意义的指导,然后再由家长去执行。但是《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家庭是第一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因此我们可以转变当前家校关系模式,树立以家庭为中心的家校关系模式,挖掘每一个家庭丰富的教育资源,发挥每一位家长重要的教育力量,让家校合作更加深入。当然齐教授也指出,没有哪一个家庭是完美的,我们要面对家庭中的不完美因素,挖掘家庭中积极正面的因素。这对我有了很大的启发,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每一个家庭都是不同的,我们作为班主任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发现家庭中具有正面意义的东西,引导孩子走向成熟。齐教授也指出,现在的家庭大多数是“4+2+1”的模式,我们可以让“4”和“1”互相教育,通过隔代教育,完成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的方法可以是在家庭中制定“祖孙互学”的目标,长辈给孩子讲历史文化,孩子给长辈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完成互学互利。
其次赵华教授也开展了主题为《德心融合的立德树人实践》讲座。赵教授指出,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展开学科教学之前,首先要学会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德”由四部分组成,“彳”表示我们的德育工作要缓慢,如同潺潺流水浸润人心;“十”表示我们的德育动机要纯正,方向要正确,过程才会美妙,结果才会美丽;“目”表明我们要紧盯目标,一以贯之;“一心”表示我们要做到知行合一。赵教授指出,人是一个复杂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系统,简单系统的教育靠纠错,而复杂系统的教育靠唤醒良知。在我们班主任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一、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这里的爱不是物质诱惑,而是一种榜样示范。我们在奖励孩子的时候,尽量少用物质奖励,用精神层面的奖励,老师要做好带头示范作用。二、给予孩子价值感与需要,每一个孩子都是被需要的,面对一些比较调皮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帮老师或者同学一个小忙,让他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三、激活学生终身成长的意识。帮助孩子找到他最热爱的点,并保持终身学习的兴趣。当然,做到这三点并不容易,我们要不断修炼自己,提高自身水平与素养,达到“三师境界”。
每一个家庭都蕴含着丰富的资源,需要我们去开发,每一位学生都蕴藏着无限潜力,需要我们去激活,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意识与能力,助力每一个家庭与孩子的成长!
——蒋琳琳
齐教授从文化反哺的角度,提出了家校关系的另一种可能,也让我重新审视了学校和家庭的关系。我们不可否认学校教育在对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独特优势,但更需对以学校为中心的家校关系进行批判与反思,树立以家庭为中心的家校关系模式,充分挖掘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校关系也应顺应后喻文化、互喻文化时代的要求,改变家校间“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改变家长处于被动一方的现状,努力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间的资源互通和相互融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家校携手,共筑孩子美好未来。赵教授强调德育与心育的融合,强调教育所追求的“真和实”。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教育者,我们给孩子创设的应是真真实实的、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应是在情境中、在合作中不断学习与思考,在激趣中开启智慧的主动探索之旅。追求真实的阳光课堂,我们的孩子方能向阳而生。
——孙羽柯
聆听齐学红教授“文化反哺,家校关系的另一种可能”的主题演讲后,我也生发出一些对家校关系的思考。
齐教授指出家庭和学校是孩子人生中最先经历的两个社会化场所。学校对家庭教育无法主导,只能以干预为主,家庭教育也无法取代学校教育。两者相辅相成,都有其独特与不可取代性。
因此家校合作促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而家校合作何以可能?意欲何为?则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辩题。齐教授以背景呈现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家校关系的问题情境,这些情境贴合实际,是一线班主任在育人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究其背后的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称性,老师与家长关系的不对等性和家校关系的单向复杂性。
齐教授通过分析家校合作的类型也为我们指明了,作为老师能怎样使家长成为理想的家长,从而构建理想的家校关系。可以建立家长学校、通过电话联系等方式使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支持者和学习者。也可以开展各色多样的活动,让家长成为学校活动的参与者。而家长作为最了解孩子及孩子学习环境的人,更能成为学校决策的参与者。
随着后喻文化、互喻文化时代的到来,老师应更多地向学生学习,向家长学习,教学相长方能使文化反哺成为可能。齐教授摒弃以学校为中心的家校关系模式,倡导应树立以家庭为中心的家校关系模式。家庭教育能够成为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力量,并且将优秀的家庭推向前方更能发挥榜样的力量。
齐教授教导我们在处理家校关系上需要树立三个认知:一、家访的意义在于成为家校互通的桥梁,要让家长明白老师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孩子。二、角色认知:懂孩子,理解家长,并愿意为家庭提供支持。三、掌握沟通的艺术。
齐教授也展示了一些老师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优秀案例,而我也联想到了我们班级的一些真实现象。某同学习字潦草,整理收纳能力差,做事总是需要在他人的监督下完成。因此我与家长也经常就这些问题展开沟通,家长也非常配合,在家也能够监管到位,然而孩子依然没有改进。她也在反思是否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对良好的习惯进行长时间的培养,我也在反思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是否给她提供了合理的建议。家校互通是否有效,而不只是我在反馈问题,输出观念。我们班还有许多这样的情况,家长配合,但是孩子依然没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而我们也不应将这样的问题孩子归咎于背后的问题家庭。只有寻求别的路径才能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家长也是第一次学习成为家长,老师应对不同孩子的情况也是在学习,只有家长与老师共同交流进步,才是往一处使劲。
总之,在后疫情时代,老师需要不断审视学校与家庭的关系,深入理解教育教养与文化反哺的内涵,构建更开放更多元层次丰富的家校协同模式,与家长携手为孩子们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周雪瑶
这次的培训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齐学红教授在家校关系方面做了很多讲解,提出了家校关系的另一种可能,又结合一些案例进行分析,解决了我班主任工作中的许多困惑。赵教授的讲座让我进一步理解“心育”的内在涵义,让我对德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也看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价值与希望。
——杭璐
撰稿:陆晓锦 审核:王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