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11/28

08:40

点击:

来源: 原创

录入: 刘燕婷

扫描关注
湖塘三实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网站>>优质学校成长联盟>>资源共享>>文章内容
科学教学设计《刺激与反应》(三实小)
发布时间:2022-11-28   点击:   录入者:刘燕婷

        武进区湖塘桥第三实验小学教学设计

学科:科学

班级:五2班

日期:2021年1116

执教:刘燕婷

课题:五年级上册《刺激与反应

研究主题:混融式学习理念下的科学课堂的研究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中的第一课《刺激与反应》。本课以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为基础,围绕刺激与反应,运用体育游戏形式依次展开三个部分的教学内容:首先,以体育热身游戏导入,通过让学生描述场景中的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其次,开展与刺激和反应相关的小游戏,利用实验数据,让学生意识到个体间反应速度不同,同一个体不同部位的反应速度不同;最后,利用手球游戏体验人的本能反应,通过对比发现本能往往不受自己的意志控制,能对普通的反应与本能有一定的区分。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低段是已经识别了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对生活中的场景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是由于没有系统了解隐藏在人类内的神经系统,也没有对人体面对刺激时产生的反应有过多的留意,因此对刺激和反应只停留于感知阶段,对于如何正确区分并不了解。

教学目标:

1. 通过体验活动,知道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以及反应是由刺激引起的。

2. 知道人体在刺激的作用下,可以做出快速的反应。

3. 能在“手球丢丢丢”的游戏中感受到人的本能反应。

教学重难点:懂得刺激与反应的联系。在感受和体验活动中,区分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

“混融式学习”设计理念:

    在这个全息学习的时代,有效链接各类资源,混合融通,重构课堂学习新方式,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转型的方向。本堂课的内容设计将科学知识与体育游戏相混融,通过体育活动中的口令、躲闪游戏等,推动学习内容、方式与资源的混融,使学习与生活产生密切关联,真正助力学生的认知与发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交流行为产生的原因

1.情景体验体育委员带领大家热身游戏,教师抓拍学生动作和表情。

2.小组讨论:你在什么情况下做出这些动作、表情?为什么你会做出这些动作表情?

3.出示概念我们将环境的改变或者信号称为刺激。由刺激引起的相应的活动或者变化,称为反应。

【设计意图】以学生最熟悉的体育学习场景作为导入,在游戏中抓拍学生行为的变化,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情境,帮助学生抓住关键信息,为学生之后正确认识刺激和反应打好基础。

二、游戏体验正确认识刺激与反应

游戏一:听口令,做动作

1. 辨别概念:在这个游戏中,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

2. 游戏体验:

(1)体育委员发布口令,学生做出相应动作。教师延时录像。

(2)通过刚刚的视频你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

(3)小组内练习几次,再集体游戏。教师延时录像。

(4)对比两次视频有什么发现?

3. 小结发现:不同个体反应快慢不一样。通过训练和提高注意力可以提高反应速度。

游戏二:手球躲躲躲

1. 辨别概念:在这个游戏中,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

2. 游戏体验:

(1)观看视频,了解游戏方法。

(2)小组游戏,记录数据。

(3)分析数据,解释原因。

3. 小结发现:同一个体不同部位的反应快慢不一样。

4. 拓展问题:为什么手的反应比脚快?

【设计意图】在“听口令,做动作”游戏中,老师借助延时拍摄,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的反应速度可能不同,通过多训练,集中注意力可以提高反应速度。“手球躲躲躲”让同学们认识到同一个体不同部位的反应快慢也不一样。

三、继续游戏,体验本能也是一种反应

游戏三:手球丢丢丢

1. 辨别概念:在这个游戏中,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

2. 游戏体验:

(1)观看视频,了解游戏玩法。

(2)小组游戏,记录数据

(3)分析数据,尝试解释。

3. 集体思考:为什么你会眨眼?你能控制住吗?

4. 小结发现:人体会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非常迅速的反应。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也叫本能反应。

5. 拓展问题:生活中还以哪种反应是本能反应吗?

【设计意图】利用“朝面部丢气球”的游戏,要求学生要用大脑努力控制眼睛不眨,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人的有些反应是难以受到大脑控制,这样的反应通常是用来保护自己,被称为本能,以此帮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刺激与反应这个主题。

四、拓展延伸,利用所学方法提高自己的反应速度

1.播放视频:为什么苏炳添气泡这么快?看完这个视频你还有什么感受?

2.布置作业:

(1)大课间玩一玩“躲避手球”游戏,看谁可以每次都不被砸中,最强者被评为“躲闪王”。

(2)观察生活中的行为,辨别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并且辨别属于哪种反应类型。

【设计意图】利用苏炳添的视频,让学生知道超快的反应速度来自于刻苦的、坚持的训练,苏炳添的成绩为我国争光添彩。学生可以利用课后的游戏作业,提高自己的反应速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